標籤

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

憂鬱服藥8個月經驗

要分享這個經驗不太容易,因為其實也忘得差不多了,此外,一但留下網路足跡,這個烙印會影響一輩子。但若能讓社會對身心症狀多了解一點,絕對是好事吧,畢竟回想了一下,我認為網路上的資料、知識及心理書籍,是陪伴我逐漸復原的要素。


先推薦介面溫馨可愛的「小鬱亂入」,
所有好懂的相關資訊可以從這裡找到

覺得自己怪怪的?先做個量表吧。


一、背景

我有在IG該該的習慣,但慣性隱藏負面情緒,因為怕影響別人。在我讀碩班壓力大緊繃糟糕時,有段時間覺得好像所有正面情緒都消失了,彷彿味蕾失去幾個味覺一樣,雖然知道他人行為是善意,但就是感受不到。那時有幾位朋友關心我是否去看一下醫生,天真的我還覺得,這個電視上的疾病,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呢。

二、發病

後來負面情緒和眼淚逐漸從偶陣雨變成狂風暴雨,我一哭可以哭很久,喪志時可以窩在棉被裡睡上一整天,可是我始終認為我遇到的事,其實反應不用那麼大。我會整晚焦慮焦慮焦慮到天亮,卻又怎樣都拋不掉手邊的責任,到現在作息還是亂七八糟。


其實我的失眠毛病積習五、六年了,家人總碎念我熬夜玩電腦玩手機都不睡覺,我對作息不規律這件事一直有一股羞恥感,一直覺得是我的錯,我是人類的瑕疵品,也因而跑去研究拖延心理、時間管理、生產力工具、習慣養成app,直到一切崩潰失去控制為止。

我受到的家教是 不管遇到什麼問題,努力努力努力努力 就對了,到現在我仍是正能量支持者,不過,疾病真的不是靠意志力可以控制的,有很多時候,我們都過度努力了。

「憂鬱症」不是憂鬱,他是一種跟想法無關的生理疾病
「憂鬱症」不是憂鬱,他是一種跟想法無關的生理疾病
「憂鬱症」不是憂鬱,他是一種跟想法無關的生理疾病

所以,一但你持續怪怪的超過兩週,趁還有行為能力,請快去看醫生或找諮商師吧,當做衛生保健聊天也好,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,珍惜生命要緊啊。

三、服藥

大學時因為失眠去鄉下大醫院求診一次,那次我的感受非常不好,甚至還很痛恨當時用嫌棄語氣叫我多出門社交、多運動的醫生。後來因為實在太想死掉了,真的每分每秒都想離開這個世界,決定再一次求助,很幸運一次就找到信任的診所,我覺得心樂活的范醫生真的很為人著想,藉由一週一次回診,逐漸卸除我天生和101大樓一樣高的心牆。

但過程真的很不容易,雖然是心靈感冒,但和一般感冒求診不太一樣:

1. 一但決定服藥,絕對要堅持下去

事發前幾個月,我曾因為失戀失眠去拿鎮定劑,當時以為它們和失眠藥物一樣是作為過度用的,平穩了就沒回診了,後來才知道,擅自停藥症狀回彈會更嚴重的。之後藥物加重後,我也不敢不吃藥了,因為戒斷症狀會讓人痛不欲生。

2. 每個人需要的療程藥物時間都不一樣

所有生理疾病要康復,都不可能速成。現有療法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,能做的只有嘗試,感覺科學科學的藥物亦然。前幾個月我都在試藥、換藥,雖然症狀痛苦,但藥物副作用也沒好受到哪裡去。還好當時有幾個同學用IG小盒子和我分享她們的經驗,因為她們都是柔軟善良的人兒,我想和她們一樣,這是支持我的動力,對她們的分享我相當感激。(還有用筆致力於憂鬱症除汙名化的 張婉婷蔡嘉佳張閔筑...)

3. 藥物是輔助,一但能靠自己時,還是要靠自己

就像有些人重感冒也堅持不吃西藥、有些人習慣看中醫、有些人只吃成藥一樣。看西醫是一種選擇,幫助你將20分的情緒拉到60分,穩定後還是要檢視自己的生活哪裡出問題了,麻煩的是,每個人的課題都不一樣。雖然諮商費用很貴,但如果經濟許可就去吧。我就是屬於經濟不許可的那一邊,加上不習慣建立長期關係,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
四、家人反應

縱然有親戚罹患身心疾病,也相對開放的我們家,對身心相關知識還是在已知用火時代。我爸媽是非常反對長期服藥的,甚至連踏進身心科都覺得有所忌諱,他們覺得醫生通常自己也有病,想開藥給人吃,沒病也會看到有病。但這方面我還是選擇相信專業,畢竟一路走來我該試的也都試了。

親自體會一遭才發現這個社會對身心症、甚至負面情緒都相當陌生且不友善,我常接收到的第一反應是:「妳看起來不像有病」、「妳抗壓性太差」、「這沒什麼大不了的」、「妳想太多了」。還有一類人不知道哪來的優越感,自以為身心健康就以高姿態指導你該怎麼生活。我都會在心裡想,你能活得比較快樂,那是因為你比較笨吧!不過決大部分的人是投以惶恐、警慎、不知所措的眼神,其實大家通常本性是善良的,只是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,或是不知道怎麼反應而已。

因此,我隔離了大家一陣子,為自己畫出很大的界線,同時也是因為我消沉到廢在家一個多月都沒有出們。但這個時代很不錯,有麥當勞可以叫外送,長輩通常也都有FB和Line,藉由轉貼文章、送書(一樣是小鬱亂入),還有幾次大暴走,漸漸的也就洗腦身邊的人成功了。

五、意外的收穫

雖然生病真的不是什麼開心的事,不詩情畫意、不浪漫、還萬分狼狽,到處帶給人困擾 (想像一下你突然像幼孩一樣,在工作場合當眾尖叫大哭止也止不住的模樣) ,但我也因此知道如何傾聽自己的聲音、怎樣對自己好,開始不過度顧慮別人觀感,學會分享心情,選擇自己適合的環境。從前是木耳、木舌、木頭人的我,逐漸地五感敏銳了起來。最重要的是少了朋友,多了生死之交,這是我幸運的地方,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,我覺得我欠這個社會一輩子。

分享讓我情緒提升的清單:
  1. 曬太陽
  2. 散步
  3. 看書
  4. 騷擾路邊小動物
  5. 聽音樂(冥想/腦波/宗教)
  6. 練鋼筆字
  7. 著色畫、禪繞畫
  8. 摸水晶
  9. 去算命(八字/塔羅)
  10. 去收驚
  11. 研究各門宗教、哲學、心理學、腦神經科學等各種稀奇古怪的科普
  12. 精油水氧機(佛手柑、薰衣草)
  13. 星象儀
  14. 搜尋特定關鍵字然後看完
  15. IG固定發廢文
  16. 下載app然後刪掉
  17. 最近會去這個社團討拍拍
   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130415180757593/
我覺得建立自己的儀式很重要,雖然只要是人都會死掉,但在死掉之前,我們其實還有很多事可以試試看。其實活著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穩定服藥之後的生活就和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病差不多了,聽說藥物會逐漸減量。有心事可以試著講講看,社會中有那麼多人,一定會有人懂你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